学会坚强

做一只沙漠中永不哭泣的骆驼

TERRY的故事

2013年底,我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毕业

我的加拿大之旅:高中、大学、工作、移民、创业……

大家好,我是TERRY。我来到加拿大已经近20年了,我自己一个人经历了高中、大学 、工作、移民和创业的过程。从办签证开始,到申请学校,在中学当助教,办理移民等等,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完成。在这过去的数年中,我积累了大量的经验,也看到了很多故事和事故。特殊的经历让我更加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。我自己淋过雨,走过荆棘之路,希望可以给学弟学妹们撑一把伞。

我的加拿大之旅起始于2006年的某一天,我当时才刚刚进入高一。起初,我并没有打算出国读高中,原计划是出国读本科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我决定出国留学。父母特意为我选择了一个没有华人的地方,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的维多利亚市(Victoria, British Columbia)。为了锻炼我的独立能力,父母没有让我带手机出国。那时候想打电话要先去买国际长途电话卡,出门要找可投币的公共电话亭,还要学会看纸质地图。目的就是让我尽最大努力自己完成学业,自己解决生活中面对的各种问题。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,虽然充满坎坷和荆棘。它让我从众多留学生中脱颖而出,后来在高中还破格当了助教。

后面的经历告诉我,我在高中时选择出国留学,给我的大学生涯创造了极大的竞争优势。我收获的不仅仅只是语言能力和知识,还有对西方文化的一种理解和不断追求自我提升的能力。让我更有能力和信心去面对之后的生活、学业和工作。这些优势一直陪伴我到今天。

第一次去加拿大留学,在北京飞往温哥华的飞机(CA991)上拍摄到的太平洋日出。按下快门的那一刻,飞机已经过了白令海峡。心里满满的激动,感觉要踏入新世界了,我对所经历的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。在学习方面,我是比较脸皮厚的。随便找个陌生人,我都想和对方聊天。也正是这样的努力和个性,让我快速地提升了英文水平并融入了西方人的圈子。

第一次出国留学,激动,充满好奇心

刚到加拿大的第一天,好一顿周转,终于出了海关。又是坐船又是坐车,晚上十一点多才从温哥华到达维多利亚的住所。当时,我的英文能力非常弱,基本上听不懂,连听清楚都很困难。口语表达能力也很弱,很多东西还不会说。更别提读写了,课本基本上都是看不太懂的。每一页对我来说都是满篇生词。我记得那时候我会随身带着一个生词本,一遇到学会的新单词或知识就记下来。后来,这些本子叠加起来,跟我的身高差不多了。

我第一次出国,没有准备手机。更不可能像今天一样,什么东西手机一搜就出来。那时候我都是带着纸质地图出门的,打电话都得先去买国际长途电话卡……

当晚,我直接住进了一户加拿大本地人家,她们后来也成为了我在万里之外的亲人。我是非常幸运的,这户人家对我非常好,对左邻右舍直接称我为儿子。对我在生活和学习上也给予了很多帮助。每天大家的对话中有95%我都是完全听不懂的,但老妈一直陪着我聊天,我虽然说不了几句,我就用心听。在这样的沉浸式学习环境下,我的英语也迅速提升了起来。

在学校的社会课(Social Study)上,我和同学Daniel、Katja。大家那天都在讨论凡尔赛条约的合理性(Treaty of Versailles),班上当时还有一部分德国留学生,大家的讨论相当激烈……

开学第一天,上课全懵,放学迷路,感觉穿越了……

我刚到学校,课堂上,我基本上99%的内容都听不懂。学校的广播也是半听半懵,只能跟着同学的步伐随大流,却一点也不明白为什么……

老师和同学的对白中,我只能偶而听懂几个名字,而且基本上听不清楚。到了课间,我只知道下一堂课大约在哪个教室。我走过去之后,迷迷糊糊地找个位置坐下,继续完全听不懂地听课。当时学校里也没有其他华人,我只能用蹩脚的英文向本地学生和老师提问。课本上都是满篇生词,阅读一页大约需要一小时左右。写作业更是困难重重,因为我看不懂题……

第一天过去了,第一次放学我就迷路了。我没弄清楚校车情况,误打误撞地上了公交车,这下子连方向都是错的。在买票的时候,司机和我都懵了。司机师傅很快就猜到我是新学生迷路了,没有让我交钱买票,我随即就在下一站下车了。可这是高速旁边,人烟稀少,我当时也没有手机。我就直接在路边拦车,很快来了一辆皮卡,司机是个地图勘测人员,当我说出地址时,他表示愿意送我回家。虽然我当时说不了几句英语,那位大叔很热心,还鼓励我努力学好语言。

到家之后,寄宿家庭的老妈还有点担心,以为我走丢了……

自来加拿大的第一天起,我就加入了这个家庭。一转眼,已经快20年了。每一年的圣诞节,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。

最左边的是老爸,然后是二姐、大姐、我自己、老爷爷,老妈,小妹。这张照片拍摄于2012年的圣诞节,在维多利亚。

温暖的加拿大本地家庭,让我不孤独。

放学到家,我先开始锻炼,慢跑8公里。我在国内读高一的时候就每天保持着这个运动量,雨雪无阻。来了加拿大,我经常在慢跑的路上会碰到陌生人,大家都很非常友好的打招呼。我能够感觉到大家的善意,这些陌生人的微笑很真诚。

从饭桌上开始,一整个晚上,老妈都在和我聊天,就怕我闷着无聊。大姐也来和我玩儿,她们也知道我大概听不懂几句。但我仍然很认真听,一边听一边猜想她们到底在说什么。有时候我会反问几句,让她们用更简单的方式解释。虽然我几乎什么都听不懂,但我能够感受到这家人的温暖。对我来说,这已经让我很开心了。

大姐二姐虽然不懂中国文化,但会做正宗的广式小馄饨。老妈有一个来自香港的大学同学,教会了她们这道菜。老妈怕我吃不惯西餐,有时候会叫大姐二姐回家做馄饨,还经常带一家子人出去吃中餐。

回到屋里,我开始重新整理今天所学到的东西。那时候,我阅读一页课本大约需要一小时时间,因为生词实在太多了。我随身携带的生词本不知道记了多少本。寄宿家庭老妈是小学教师,她给了我很多学英语的建议。她把本地小学生听的英文磁带给我,让我跟着听,跟着读。虽然我是中学生,但英文水平真跟本地的小学生都没法比。所以,用加拿大小学生的英语教材做训练,可以帮我巩固基础。相当于把小学生的东西学一遍,帮我融入英语环境,然后白天再到学校去面对那些高难度的内容。

准备睡觉了,我仍然抓住这个学习的机会,那时候,我还在用磁带。小声地听着英文朗读睡觉,我睡觉的时候都在听着英文,让潜意识一直沉浸在纯英语的环节里。

在这个家庭中,我一直很开心。平时家里的一切活动,我都会参与。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家人的真诚。我算是非常笨手笨脚的人,从小动手能力就差,还特别没有眼力见儿。从来不懂得察言观色和见机行事。我虽然不懂这些,沟通也有难度。我在家的日子里,每天我都会把所有的锅碗清洗干净。即便有时候我没在家吃饭,只要我回到家,碗我就会洗。家里能干的活儿,我都主动去做,不会的我就去学。

偶而有文化冲突或者不明白的地方,我都会主动问为什么。我一直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。越是跟中国人不一样的地方,我就越好奇。跟西方人打交道久了之后,我发现中西方人本质上真的没有太大差别。人的各种特性,每个地方的人都多多少少会有,只是比例不同罢了。真实的西方人并不像美国电影里表演地那样,甚至完全不一样。在我们大多数国人眼中的北美人可能都和现实生活有很大差别。

在学校和同学的合照(11年纪/高二),最左边James,Jana,我自己,Lukas

我自己,历史老师,同学Dorian和Eldon

作为整个高中的第一名中国学生,融入加拿大圈子有挑战,也有惊喜

第二天早上,老妈为我最好了早餐,边吃边聊后,我走到了附近的校车车站。上了校车,看到陌生的同学和校友,大家有说有笑。我啥也听不懂,除了打招呼之外,也不知道该说什么。但我一直努力地想办法跟别人对话,以提高我的英文水平。虽然,有时候我能感觉到对方不是太想聊天,但我不会放弃校车上的这个机会。这段日子挑战其实蛮多的,我与当地人经历不同,很难找到共同话题。

我到了学校后,对我来说,每一个人都是陌生人。虽然我听不太懂,也很容易误解,但我不放弃每一次可能提升我英文的机会。我开始随机找人聊天,从课上的同学到毫无关系的陌生学生,再到不同的任课老师、学校的清洁工人等等。渐渐地,我开始习惯了这种“尬聊”。

学校里的大多数人都非常友善,但不是什么时候每一个都愿意和你聊天的。有几次,对方可能已经默默地问候我家祖上很多次了。但我就是要抓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,我不会放弃。

当年,我也碰到过一个比较激励我的事情。那是2007年,我在10年纪英语课(English 10)上,有一名漂亮的女生坐在我旁边。我们没认识多久,每天课上课下我们都会聊天,放学回家晚上继续用MSN聊。那时我挺兴奋的,我的英文还是沟通很难,只能说最简单的词组和句子。我跟她聊天,经常要让她把单词写下来,我再去查词典,然后才明白她的意思。虽然我的英文在逐步提升,但这样太累了,再加上偶而我们也会有矛盾。渐渐地,我们就疏远了。或许可以是段恋爱,但就这样吹了,也是挺让人无奈的。

后来,我不坐校车了,每天骑车去学校。不仅可以感受一路上的美景,还可以早点到,跟同学聊聊天,或者看看书。虽然我的英语基础很薄弱,但我看得见自己的进步。这是一段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曾经的一些特殊的经历,也使我有毅力一路坚持下去。

VIH飞机机械师John、我自己、Tim

2007年的夏天,这是我来加拿大读书的第一个假期,我没有选择回国休息,而是在为维多利亚的VIH飞机修理厂做义工。一边学英语一边学习基本的机械师技能,在与这些工程师的交流中,我学到了本地特有的一些文化知识。这些都是学校里面不教的,但对融入西方社会至关重要,在国内的学校里更是不可能接触到。这个暑假我只休息了几天,但对我来说,它是量变到质变的重要环节。有了这段经历,我在下学期才能够“突出重围”。

第一个暑假,我没有回国。继续学习英语,预习新课,到加拿大机构里做义工

第一个学期结束了,我并没有选择回国过暑加,而是利用这个时间准备下学期的课程,并且继续提升英文。

从国内来到北美,发现自己的读写能力实在太差了。虽然有各种“专家”或“过来人”声称北美常用英语只有不到1000个词,还有居心叵测的人说过来加拿大最重要的是学会广东话……。我只能说这些人不是傻就是坏。如果想在北美读书,我认为词汇量少于5000是寸步难行的。如果想在北美的职场中站稳脚跟,还需要懂得北美的很多社会文化。这些都是学校里不教授的,需要长时间地接触西方社会和文化。

我提前把下学期对语言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书本从学校借回来,一页一页地看,并圈出生词学习。一开始,我阅读一页大约需要一小时左右。整本书大概有10个章节,内容很厚。我花了一个暑加预习下学期的功课,每天也仍然进行着听说和阅读训练。到了第二个学期开学,我的状态就完全不同了,这时候我明显地能够听懂更多东西。虽然有的东西还听不懂,但我可以听地很清楚了。考试成绩也明显提升,尤其是对英文要求较高的科目。我的历史课(History)和社会课(Social Study)成绩均达到90分以上(满分100),远高于年纪平均水平。社会课属于必修课之一,也是很多留学生除了英文课(English)之外最大的挑战,不少留学生都在及格线徘徊。通过提前自学,我把成绩直接提到了年纪前列,成功超越了绝大多数学生。

这样的日子继续着,我的求学之路上不仅仅是学习。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大多数地区,一名学生从高中毕业,需要一定小时数的工作经验。这点跟我们国家完全不同,在西方社会,未成年人勤工俭学是被鼓励的行为,很多孩子从初中就开始边打工边上学。到了大学毕业,已经在社会上有7、8年甚至更久的工作经验。

由于中学留学生并不能持有工作签证,所以留学生要通过做义工的形式来完成这一毕业要求。我利用周末的时间,在三家不同的机构做了义工。我从最简单的布置货物开始、到收银、再到客服都干过。收银和客服对我的锻炼很大,那时候,“上班”之前,我还多少有些紧张,就怕自己蹩脚的英文把工作做不好。但很快我就不紧张了,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办法,不懂就问。当我听不明白的时候,我会反复问对方,知道互相都清楚了为止。面对每一个问题,想着第一时间解决。没过多久,我就十分习惯了这种节奏,工作起来也很自在了。那年我17岁,第一次入职工作的经历带给我很多东西,我多做了很多小时数的义工来锻炼自己,也让我对未来信心大增。

我在温哥华岛的华盛顿雪山滑雪(Mount Washington),只需要一次,我就对雪地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对我来说,双板(Ski)比单板(Snowboard)难度高一些,在高速下滑的时候操控更困难。

那时候学校会定期组织户外活动,我几乎每次都会参加。我不仅仅是为了玩,更多地是去体验加拿大的生活,抓住每一个可以学习英语和当地文化的机会。

第一次滑雪的时候,我还让学校的老师很“头疼”,以为我不遵守纪律。原因是我不知道怎么刹车,一滑出去就停不下来了。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集合,我一个人就冲下山了……

全民健身的体育气氛 + 动手能力的强化训练

我很喜欢体育,来到加拿大后,我仍然坚持训练。高二(11年纪)的那一年,我加入了本地的田径队训练。在北美,民间体育气氛十分浓厚。大多数学生从小就参与各项体育活动,比如滑雪、曲棍球、橄榄球、橡皮艇、登山、露营等等。这里喜好运动的人到处都是,尤其是学生群体。加拿大的绝大多数人是非常讲武德的,不论是健身房、田径场、山路、还是水中,大多数人都非常谦和。这里的体育文化讲究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赢家。几乎每一所中学都有自己的体育队伍,有些学校的体育团体还特别强。NBA太阳队的前成员Steve Nash就来自我们维多利亚。在北美的中学,如果一个学生获得了体育赛事的奖牌或特殊名次,对考大学是非常有帮助的。这里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,在不同层面鼓励学生在德育美劳全面发展。

除了全民健身的体育气氛之外,加拿大的中学还提供非常多的才艺课程。来到了这里,我发现中学竟然还有舞台表演课(Theatre)、烹饪课(Cooking)、木工课(Wood Work)、金属工作课(Metal Work)、汽修课(Auto Work)、户外体育(Outdoor Sports)等等。一所公立高中竟然提供100种课程,有些学校还提供更多课程。如果你想学的这门课学校不开,你还可以参与函授、夏天网课等等。

想想以前在国内,周一到周五的课表基本没有太大变化。课表越到期末越固定,每天就为了那几门需要考试的课埋头苦干……还要强制性的各种自习……

来到了北美,我对这里的课程选择非常兴奋。我很喜欢尝试动手的东西,可能是因为手太笨了,需要锻炼一下。木工、金属工作、汽修、户外体育等等我都尝试过,我学到了很多以前只有在电视里才能看到的东西。这也极大的提升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对陌生事物的接受力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我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圈,去挑战自己的薄弱面。后来,我变得与很多本地人一样,碰到事情,第一时间会去寻找解决方案,而不是动不动就去找外援。现在,给汽车换个电池、轮胎啥的,家里什么东西坏了,或是要改装什么,以及房车那里出故障了……都是我自己搞定。

Auto Work 10,这是10年级(高一)的汽车修理课。这门课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的绝大多数高中都有设,是一门以动手实践为核心的选修课。特殊的教室跟专业的汽车修理厂一样,在老师的带领下,学生将学会一系列基础的汽车修理和维护技能。比如:更换轮胎、刹车片、机油、发动机检查、故障排查等等。这是一门非常热门的课程,虽然以男孩为主,班上也有女生。

我个人认为,男孩子都应该学这门课,找对象的必修技能之一!

这是我在这门课学习时拍到地照片,当天老师特意开来一辆12缸的阿斯顿马丁为我们做教学演示。

在汽车修理课(Auto Work 10)的开始,老师会重点强调安全问题。在加拿大的中学,所有的课程都有一套安全措施,确保学生在发生任何事故的时候,都知道如何保护自己。此外,学校经常安排各种安全演习,让学生把安全意识存入潜意识。

学生不仅仅学到了极为使用的生活技能,还为以后进入职场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。在北美,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在打工了。所以,我们常常看到北美人自己修理汽车,自己保养汽车。算一下,每年可以剩下不少钱和时间。

我的汽修课老师 Mr. Brouwer,他不仅仅教授汽车修理(Auto Work),还有金属工作课(Metal Work)等等。我在他的课上学会了电焊、金属切割、汽车保养和修理等等多重技能。

我的汽修课同学 Rick,小组活动的好搭档.。所有参与汽车修理(Auto Work)课的学生必须穿上这个“蓝大褂”,这门课有一系列的安全措施,每一名参与者必须严格遵守。

留学第一年的坎坷,中西方教育体系和思维模式的碰撞!

不知不觉,11年纪(高二)就这样过去了,这一路上也吃了不少英语不好的亏。我对自己还算满意,但我最大的挑战,还不仅仅是英文。除了语言之外,我一直在努力攻克一个问题,就是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(Critical Thinking)。我并不是说批判性思维更好,而是这样的思维模式在我们国内的教育体系中不太明显。从国内来到加拿大读书,会有一个训练并适应的过程。尤其是在很多对语言要求较高的课程中,经常会用到。比如在历史课上,在内地,教学内容倾向于对大量信息和结论的记忆,书本中上来就已经写满了各种结论。学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分析结论的背后,而是需要直接使用这些结论。在加拿大,老师并不会上来就给学生任何结论,老师经常会给出一个开方式的课题,让学生学会自学,寻找自己的答案。老师在这中间扮演了一个协助的角色,学生需要自己引导自己。当然,学生的答案必须有扎实的论据,没有说服力的答案也会被驳回。比如,这一章节的课题是讲大航海时期的事情,老师不会直接给出结论,而是让学生们一起“复刻”一艘那时候的船。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要学习搜索、分析、论证和团队合作能力。我个人认为,学什么固然重要,但怎么学,更重要。

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学舞会(Prom)上,男生女生都会盛装出席。这是一名少年走向成熟的标志。每个人都会提前很久就开始准备,包括选择舞伴等等。

交际,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下都需要的。在北美,中学的舞会(Prom)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,在一定程度上,是一名学生走向成年的标志。中学的舞会给每一名花季少年一个展示自信的机会。我个人认为,这个舞会的重要性不亚于毕业典礼。

在加拿大读中学,我认为除了学习之外,还有一项技能尤为重要。就是融入当地社会,学习当地文化。与国内的教育体系完全不同,加拿大非常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人成长,不仅仅只停留在学习层面,而是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走向社会。所有,这里不会出现大学生毕业集体送外卖的情况。因为每一个年轻人都有工作经验,都有工作技能。

我读中学的时候,周末常去维多利亚市中心的一家老台球馆玩, Peacock Billiards & James Joyce Bistro。这是一家经营了40多年的老店了,里面承载了几代人的美好回忆。我跟同学Franziska和Dorian打球之后合影,拍摄于2008年夏天。

我在加拿大中部Saskatchewan省的Regina市参加加拿大皇家骑警(Royal Canadian Mounted Police)毕业典礼。皇家骑警属于加拿大联邦政府组织和管理的警察力量,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或没有能力自建警察队伍的地方。温哥华的列治文市就属于皇家骑警服役地区。2011年冬天,我去参加大姐Jill的警校毕业典礼。那天,她正是成为一名加拿大皇家骑警。当时,我正在维多利亚大学(University of Victoria)读大二。直到我的很多同学也选择了警察这条路,我才真正了解到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……

读大学的时候,就特别喜欢音乐教室。电吉他的声音不管多大,都没问题。有段日子经常放学就去那里,一呆就到很晚很晚,经常就把音乐教室当自习室用了,半夜还和同学们在线点pizza。虽然北美的大学压力很大,宽进严出,但音乐永远是可以给我力量的源泉……

老爷爷Frank,奶奶Louise,我自己,老爸Gerry,老妈Sylvia。这是我在维多利亚大学毕典礼的日子。那时候,我已经开始全职工作了,并在为移民做准备。

2013年底,我读完了本科。在那四年中,我大学转学过两次,换过三个不同专业。这段路我自己回忆起来都觉得十分惊奇,这一路上的故事太多了。以后我会继续和大家分享我在大学的故事。

想去加拿大?跟我来!

我用两年的时间顺利从高中毕业,比预期提早了一整年,也考上了自己努力争取进入的大学和专业。我从没有读过语言班或者预科,我上大学也并不需要考雅思之类的考试。这条路很辛苦,也让我收获满满。我不仅学到了语言,面对陌生的知识,我知道如何去自学了,为我的大学生涯做好了基础;尤其是对信息的分析方法,对批判式思维的运用,以及遇到问题之后如何寻找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等等。

在最后的一个学期,学校破格让我当了助教(Teacher Assistant)。我会一对一跟随需要帮助的留学生,和他们一起上课,随时给与帮助。这些学生主要来自中国、墨西哥和其他地区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也看到了很多故事和事故。

我是我高中最早的中国学生,自己淋过雨,走过荆棘之路。现在,我可以为学弟学妹们撑把伞了。今天,我是《TERRY带你看世界》的策划人。如果你也想来加拿大,那就让我带你去看看这个世界吧!